网站首页 -> 人大要闻 -> 榆林要闻 -> 正文
榆林生态脱贫工作纪实
  • 信息来源:榆林日报
  • 发布日期:2018-06-12
  • 作者:
【文字
发布时间:2018-06-12  编辑:张飞


    在榆林“设计师”的眼里,生态建设不仅仅是栽几棵树、种几片草那么简单。榆林坚持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定位,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市之本,变绿为宝、以绿养农,敢向生态要效益,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引领、保证重点、全面推进”的生态脱贫思路,依托生态环境的提升,全市经济社会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贫困户在生态建设中享受到更多红利。


    绿水青山就是脱贫靠山

    自1998年响应国家号召“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起,榆林就改变了过去以生态林为主的单一生产,转向“科技兴林、以林富民”,把林业建设与农民利益挂钩。

    20年来,榆林人民通过退耕还林、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义务植树等一系列措施,整山治水,描绘出座座青山,以红枣为龙头的林业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步入新时代,榆林人民对于生态建设的认识更加统一,思想更加凝聚,积极推进“生态+产业”脱贫模式,将生态建设与红枣、核桃、山地苹果等经济林发展融为一体,以退耕还林、经济林低产改造等项目为依托,建设好精品示范园,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我市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经济林示范点建设,在清涧、吴堡、佳县建设红枣流转土地示范点,在子洲、绥德建设核桃流转土地示范点,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带动,促进全市经济林产业实现“三变”,让林木资源优势转化为增收优势。同时,建设短、中、长期林业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每年实施红枣低产园改造10万亩,覆盖沿黄贫困枣农,带动4600名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每年新建“两杏”1万亩,嫁接改良2万亩,以鲜食、仁用提升附加值,带动5万贫困户稳定增收。每年新建核桃、花椒、油用牡丹、海红果等特色经济林5万亩,把子洲县打造成全省核桃示范县、府谷县打造成海红果示范县,建立沿黄花椒示范点和绥德、佳县油用牡丹示范园,让绿水青山成为生态脱贫的靠山。

    贫困户想造林优先安排

    我市把“群众脱贫致富,增收增益”作为工作出发点,林业重点工程优先安排项目倾斜贫困户。在退耕还林工程中,每年向贫困村、贫困户安排实施面积不低于1万亩,凡贫困户愿意实施,适当放宽坡度限制,优先安排每户3至5亩任务。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严格贯彻落实《榆林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每年倾斜资金安排贫困户参与森林抚育和封山育林工程建设。对拥有林地开展森林抚育的贫困户,每亩补助100元,对开展封山育林的贫困户,每亩补助70元。

    大力支持鼓励贫困村和贫困户在村内集体或个人荒山荒地上营造生态林,对符合设计要求的,建成验收后,纳入“榆林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中,按照相应的项目补偿标准给予补助。

    在三北防护林、千里绿色长廊、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中,充分吸收贫困劳动力,实施企业必须安排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参与工程建设,否则工程不予验收通过。

    此外,按照“道路林荫化、庭院园林化、村庄风景化,栽植一片经济林”的建设标准,我市每年实施100个村庄绿化,其中60个安排在贫困村,每村补助资金20万元。并借助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平台,打造美丽乡村(或森林村庄),逐步建成生态乡村、美丽宜居示范村。

    护了生态又富口袋

    榆林林业系统每年抽调1000名专业技术干部开展经济林技术集团承包,抽调全市林业系统高级工程师,联合市内外科研院所及专家和行业带头人,成立专家科技站,解决生态脱贫技术难题,破解林业产业扶贫难点。每个县建立一个“专家科技站”,每年举办12期林业技术培训,培训林农2万人次以上,培训贫困人口2000人次以上,培养贫困户技术能手100人。目前,全市建立5个林业科技成果示范点,发展50户示范户,以科技示范引领贫困户发展生产,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自强自立、争先脱贫。

    在各项产业和项目扶持外,我市也十分关注部分贫困户发展产业弱的问题,不断扩大生态护林员总量规模。目前,全市上岗的生态护林员稳定保持在1900名以上,三年后,经过培训并脱贫的护林员总量将达到6000名。市林业部门不断探索生态护林员管理机制,在增加人员总量、扩大覆盖范围的同时,力争将已脱贫的原有生态护林员在自愿的前提下,纳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护林员范畴,或组建“农村枣林管护队”和“农村专业造林护林队”,力争每村落实3—4名护林员,既为刚刚脱贫的农户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又确保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

    此外,“五个一批”开放工程中,榆林将有条件的基层林场、苗圃、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小镇)、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创新林果园)、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全部向贫困户、贫困人口开放。2018年,全市开放20个以上林业单位,吸收300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吸收的贫困人口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