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通讯员李炳范报道) 三届人大选举产生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摆在第一位来抓,并以此推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履职水平。
以思想建设为重点
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
人大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服务,要把这项工作搞好,必须加强人大机关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市人大常委会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制度型、服务型、激励型”机关为抓手,以作风建设为重点,坚持理论学习,采取周五集体学习、请专家学者讲课、党校培训等形式,深入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及人大业务知识。
认真开展机关作风整顿活动。换届后,针对市人大机关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了整顿机关作风、加强机关建设的活动,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目标,着力强化机关干部的学习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协调配合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建设。
积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三访五促、为民服务”实践活动中,征求到改进作风的意见21条,深入查找问题并剖析根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研究制定了6个方面25项整改措施。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以来,组织了三次专题研讨会和专题民主生活会,集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强化问题导向,认真查找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并进行整改落实。通过领导督学、读书研学、交流互学、网上广学、班后自学、活动促学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干部的法律知识和科学文化水平,确保了常委会机关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运转。
以队伍建设为重点
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增设了预算工委。结合机构改革和落实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设立了人大法制和财经两个专门委员会,重新核定了市人大常委会的机构和编制,增设了内司工委。选举产生了法制委员会及组成人员。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设部分工作委员会职数,选好配齐配强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适当增加编制人数,扩充人员,选调了一批学历较高、素质较好、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以此充实和壮大人大机关干部队伍,为开展立法工作和提高人大工作的整体水平提供了人才支撑。
以履职能力为重点
进一步加大工作创新力度
注重发挥主任会议的主导作用。为了强化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对主任会议的开法和讨论内容做了一些适当调整,除了初审常委会审议审查批准的议题和事项并为常委会会议做好准备外,还选择一些难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向“一府两院”提出意见或建议,增强了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专题询问常态化。2011年第十一次常委会会议期间,首次开展了新医改工作和政府性债务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题询问,接着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进行专题询问,使询问成为人大监督工作的又一利器。
《审议意见》办理结果在常委会上报告。为了把审议意见落到实处,常委会对审议过的每项工作都要组织“回头看”,并在常委会上听取审议意见办理结果的报告,同时进行满意度测评。
建立常委会、主任会会前视察制度。为了让组成人员、代表了解常委会审议的内容,使审议发言符合实际工作,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组织组成人员、代表在会前先后进行了26次视察。
公开人大工作,监督法有明确规定,它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主流媒体上公开这些工作信息,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了解人大为民代言、为民行权情况,了解“一府两院”为民执政、为民司法情况,满足他们的知情需要,回应他们的利益关切,而且可以有效地把人大监督、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增强人大的监督实效。
以管理工作为重点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人大机关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人大机关的制度建设重在形成职责明确、分工负责、规范有序、务实高效的机关运行机制,为开创人大常委会各项工作提供制度保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市三届人大常委会机关重点抓了机关内部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先后制定会议组织、公文办理、信访工作、外事工作、后勤保障、财务管理、车辆管理等40多项制度,同时对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责进行了细化分工,规范了机关各机构的工作职能,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关系协调,使机关各项管理工作做到考核有依据、奖惩有标准,有力地保证了常委会机关高效、有序运行。(原载2016年3月17日榆林日报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