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重要发布 -> 审议意见 -> 正文
工业集中区建设及环境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 信息来源:
  • 发布日期:2011-09-25
  • 作者:
【文字
发布时间:2011-09-25  编辑:

榆林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关于对榆林市工业集中区建设及环境整治
工作进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榆林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榆林市工业集中区建设及环境整治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和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市工业集中区建设及环境整治工作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会议认为,我市工业集中区的发展,集中体现了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充分展现出工业集约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优势,循环经济蓬勃发展,凸显我市工业发展的强势后劲。市政府对工业集中区的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明显,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重经济效益、轻环境容量的表现比较突出。从调研情况看,工业集中区的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三同时”制度执行普遍滞后,除榆横工业区和榆神工业区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和榆阳麻黄梁工业区污水厂在建外,其余县区工业集中区中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和废渣垃圾处理设施大部分都在规划设计论证阶段,没有实际开工建设,直接影响了园区的发展。如榆横工业区因未建工业污水厂,造成延长醋酸项目具备试生产条件因废水无法排放而难以生产的尴尬局面。二是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推广比较困难。我市是以煤碳资源为主的工业产业,目前规划建设的发电容量有千万千瓦之多,PVC项目也有几百万吨,还有电石、金属镁、铁合金等,这些行业将产生大量的粉煤灰、炉底渣、电石渣无处排放,既占土地,又污染环境,还浪费资源。锦界园区金联粉煤灰综合利用建筑标砖(免烧)项目,产品获得“陕西省建筑节能产品”及“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产品质量和使用效果都符合建筑标准。但是,目前受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冲击市场,已建成的5条生产线,只有一条投运,直接导致园区大量废渣无法利用。三是水资源短缺和利用率低的情况并存。一方面我市水资源短缺是我们发展的瓶颈。据科学测算,“十一五”期间全市每年需水量为14.7亿立方米。其中,工业为6.3亿立方米。预测2010年全市水利工程可供水量为12.36亿立方米,缺水2.34亿立方米,几大工业集中区后续的大项目都依托黄河调水。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惊人,全市采矿产生的废水全部外排无利用,已建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中水还没有一个回用系统。为了工业集中区的又好又快发展,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1、进一步加强对工业集中区的领导。要积极理顺工业集中区的管理体制,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模式,科学设置各级各类工业集中区(园)的管理职能,对接好园区与市、县(区)环保等方面管理职能;市上应有专门机构对应工业集中区指导、协调、考核、培训、统计等工作,以适应全市工业集中区蓬勃发展的需要;要从长远发展的战略层面千方百计破解环境容量、土地调控、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为可持续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要研究制定项目退出机制,让发展无望、长期圈占资源的企业退出规划发展序列。   
  2、进一步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一是要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先规划后实施,应依据资源的配置和产业分工的不同特点,要按照低碳、环保、综合循环利用进行总体布局,搞好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抓好园区内的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是工业集中发展的必要前提。
  3、进一步加强规划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落实。要树立生态立园的观念,把园区首先建设成生态环境的示范区,园区规划设计的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污水处理厂和废渣垃圾填埋场,一定要与生产项目同时建设、同时验收投运。发改、环保等部门要加大对工业集中区的能耗、环境监管执法力度,确保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有效落实,确保企业生产达标排放,确保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得到落实,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Page]
  4、进一步加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创新发展、转变方式、榆林正当其时。从调研情况看,新能源产业起源于东南沿海工业发达地区,但目前正在向中西部转移。原因是东南部地区电力资源紧缺,供电没有保障,生产损失大,而且新能源材料的市场在西部地区。我市是国家煤电基地,电力充沛,风电资源好,日照充足,高压电网相对健全,完全满足风电、太阳光伏发电入网要求。发展单晶硅、多晶硅载能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要抓住国家支持发展新能源政策的良好机遇,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把工业园区打造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示范区,为我市创新转型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5、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推动中水及废物的综合利用。面对全市工业发展的新形势,政府要对照《榆林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检查执行情况,进一步研究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优惠政策,特别是要进一步研究支持工业园区废气、废渣、废水的综合利用政策,以推动全市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建筑行业要坚决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强制推广使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在大型耗水工业企业中,研究制定中水和采矿水配额使用政策,把宝贵的水资源有效利用起来。